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南華大學宗研所一行人在佛光山禮佛。 人間社記者弘淨攝
圖說: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為前往大悲殿禮佛的南華大學宗研所師生分享佛法。 人間社記者陳麗娟攝
圖說: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預計以4年至6年的時間,將中國四大石窟在佛館做整個完整性展覽。 人間社記者陳麗娟攝
圖說: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致贈由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發起並擔任總編修出版的佛教藝術百科全書「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一套共二十冊給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人間社記者弘淨攝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異地教學
2024-12-14
佛光山南華大學人文學院宗教學研究所所長覺明法師,12月10日、11日帶領該所師生16人前往佛光山禮佛、禮祖、參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芥子納須彌-雲岡石窟藝術特展」,進行一趟宗教文獻藝術專題理論與實踐的異地教學。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致贈一套《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給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簡介佛陀紀念館是全台第一個榮獲英國標準協會BSI碳盤查的「低碳博物館」,有宗教、文化、生態、綠生活等社會友善與環境保育。一樓常設展覽館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包括佛陀的一生及佛教節慶介紹、佛光山宗史館、佛教地宮還原館,二樓有佛教海線絲綢之路展覽。
提及石窟藝術是最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從2019年開始接洽世界文物遺產雲岡石窟展覽,敦煌石窟及龍門石窟展後,現在是雲岡石窟的展出,緊接著麥積山石窟展出,預計中國四大石窟以4年至6年的時間做整個完整性展覽。每個展覽是千年文化的延續,搬到博物館,以展示保護及闡釋面向觀眾,更是一種傳播佛教文化遺產的方式。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外事主任妙麟法師解說,雲岡石窟根據洞窟類型和造像可分為三期,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帝佛合一,真容巨壯;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富麗堂皇,窮諸巧麗,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精緻繁縟,法相綿延。
展覽中第二十窟的北壁佛坐像,因為窟頂前檐崩毀,更可以清楚看見佛像容貌,細細眉、高高鼻子,垂至肩膀的大耳朵。雲岡石窟有很多政治背景,例如北魏孝文帝及很多漢化的社會及經濟背景,一個石窟不僅是當代時代佛教藝術,也是一部宗教史、美術史、經濟史。
佛館的最大特色是108公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重現佛陀在靈鷲山說法的勝境,有祇園、恆河、靈山,又有印度式的樓閣佛塔。佛館除了舉辦佛教文化展、佛教史文物展,也開闢蝴蝶驛站區域的自然生態園區,深涵環境教育、社會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整體窺見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除了注重佛教宗教層面的問題,也具體解決人間各個層面的問題,一趟學習之旅更具不同的意義。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分享其學佛過程,在文字上除了了解文字背後意義及深層精神內涵之外,還需要透過佛法改變我執我慢、修正心中的煩惱分別、遠離生活上的苦迫、看透世間的真相;當生活上面對每一個情境的時候,可以歡喜和自在的解決當下的問題。佛教的基本精神是落實日常生活上的實踐,有辦法幫助自己進而提升幫助他人。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致贈一套《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給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簡介佛陀紀念館是全台第一個榮獲英國標準協會BSI碳盤查的「低碳博物館」,有宗教、文化、生態、綠生活等社會友善與環境保育。一樓常設展覽館是整個博物館的核心,包括佛陀的一生及佛教節慶介紹、佛光山宗史館、佛教地宮還原館,二樓有佛教海線絲綢之路展覽。
提及石窟藝術是最具特色的佛教文物,從2019年開始接洽世界文物遺產雲岡石窟展覽,敦煌石窟及龍門石窟展後,現在是雲岡石窟的展出,緊接著麥積山石窟展出,預計中國四大石窟以4年至6年的時間做整個完整性展覽。每個展覽是千年文化的延續,搬到博物館,以展示保護及闡釋面向觀眾,更是一種傳播佛教文化遺產的方式。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外事主任妙麟法師解說,雲岡石窟根據洞窟類型和造像可分為三期,早期為文成帝時曇曜五窟的開鑿,帝佛合一,真容巨壯;中期為獻文帝、馮太后、孝文帝時皇家營造的大窟大像,富麗堂皇,窮諸巧麗,晚期為遷洛後民間補刻的窟龕,精緻繁縟,法相綿延。
展覽中第二十窟的北壁佛坐像,因為窟頂前檐崩毀,更可以清楚看見佛像容貌,細細眉、高高鼻子,垂至肩膀的大耳朵。雲岡石窟有很多政治背景,例如北魏孝文帝及很多漢化的社會及經濟背景,一個石窟不僅是當代時代佛教藝術,也是一部宗教史、美術史、經濟史。
佛館的最大特色是108公尺高的釋迦牟尼佛坐像,重現佛陀在靈鷲山說法的勝境,有祇園、恆河、靈山,又有印度式的樓閣佛塔。佛館除了舉辦佛教文化展、佛教史文物展,也開闢蝴蝶驛站區域的自然生態園區,深涵環境教育、社會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整體窺見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除了注重佛教宗教層面的問題,也具體解決人間各個層面的問題,一趟學習之旅更具不同的意義。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分享其學佛過程,在文字上除了了解文字背後意義及深層精神內涵之外,還需要透過佛法改變我執我慢、修正心中的煩惱分別、遠離生活上的苦迫、看透世間的真相;當生活上面對每一個情境的時候,可以歡喜和自在的解決當下的問題。佛教的基本精神是落實日常生活上的實踐,有辦法幫助自己進而提升幫助他人。
相
關
消
息







